返回
排行榜
首页
阅读记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L
M
S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杀千刀
    北京烤鸭在南宁改名为“片皮鸭”。片是动词,刀削的意思。师傅拎着小刀在烤鸭身上做减肥手术,只见片片白肉如头屑般纷纷飘落,又好看又诗意。把这减肥对象换成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凌迟。“凌迟”一说是出自荀子:“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这里的陵迟除了缓慢没别的意思。又一说是出自契丹语。《辽史》确实有过这个词,写做“陵持”,又写做“凌迟”、“陵迟”、“陵池”……怀疑是音译。汉人把这种刑法叫“磔”,意思是一片片地撕裂,通俗的称呼是“千刀万剐”。历史上被凌迟最出名的三个人当然是袁崇焕、石达开、刘瑾。三人的姓连在一起就是“圆石榴”:剥皮,挖肉粒……宿命啊。关于这几人凌迟的资料很多,但行刑细节几乎都略过了。好在有清末一组照片流传下来,又好在我祖母当年亲眼见过,现在粗略还原下:先将犯人捆绑在十字木架上(这造型比较像宗教领袖。太平天国笃信基督,主要将领都是捆在十字架上凌迟的,也算种履约或致敬吧),刽子手准备工具,按人体结构准备十二把大小不同的刀,另配铁钩一把,绕场一周后开始工作。如果暴力也算一种美的话,我们可以用各种艺术家艺术品来递进这个步骤:先是挖掉双眼——诗人荷马;割掉耳朵——割耳凡高;然后干掉胳膊——维纳斯雕像;再继续干掉双腿——所有半身肖像都能代表,《马拉之死》效果最好;最后枭首将头割下来——圆明园兽首……

    凌迟的细节稍讲究,顺序要先左后右,左耳……右耳……左胸……右胸……细致化作业时,刽子手根据位置不同选择不同的刀具,右手的刀总在变,左手的钩子不变,用铁钩挑起鲜肉,一刀削下,再挑再削。左钩右刀活像西餐厅绅士切牛排,让国产前辈庖丁先生顿觉自己土鳖,羞愤掩面而去。笔记记载说每十刀停顿一下,为的是怕犯人失血过多,后开发出止血新技术——每刀之后用烧红的烙铁烫一下,既封伤口又添痛苦。另有创意是将人整个装进渔网勒紧,胖女人穿大眼丝袜一样肉凸出来,一格一刀,性感又凄美……

    民间诅咒人叫“挨千刀”,指的就是凌迟刀数,这数字是明朝后期才出现。最初是把人杀死后再剁成肉酱,称为“醢”。后来觉得太便宜这群小子,开发出鲜滚热辣活杀活卖的“磔”。再后来觉得磔不过瘾,开始细化刀数,8、24、36、72、120、3357.3357这数字是大太监刘瑾创造的,不过是假的。关于这次凌迟,司法部张文麟笔录:“头一日例该先剐三五七刀……次日……数十刀,气绝。”一共不到400刀就死了。袁崇焕3543刀也是没来由推测,正史只写了“遂磔崇焕于市”。当然不排除死后继续工作,但这样做的话严格意义上不算凌迟,算刀削面。那就没限制了,3543算什么,直追珠穆朗玛8848都没问题。从医学角度来说上千刀也不太可能,疼痛本身就可以引起神经源性休克,不用失血过多就疼死了。此外凌迟的手艺是师徒口授,“京师与保定亦微有不同,似此重法,而国家未明定制度”,具体的刀数全由行刑手自己决定。“挨千刀”这数据站不住脚,真实的数字大概在百刀左右。

    严格意义上中国一刀的肉是一指甲大小,但据我祖母所见并不是那么严格,肉时大时小。古希腊也有凌迟,他们的工具是锋利的蚌壳,一壳一肉,这计量单位很好,童叟无欺,因为肉是要卖的。一般凌迟行刑后会将尸体分割成一片片的生肉盛在盘子里出售。这种刺身拼盘价格并不太高,袁崇焕的肉一块一钱银子,大约合人民币三十。按照传说的3543计算,也就十万块多点。袁先生甲申年生,属猴,没封万户侯成了万元猴,情何以堪?

    买家的目的一般都是吃。中国有吃人肉的传统。北魏拓跋珪儿子拓跋绍弑父叛乱,平叛后“其先犯乘舆者,群臣脔食之”。“脔食之”就是把肉割成小块吃了!别叫“凌迟”,叫“零食”才恰当。周先生的人血馒头治肺结核,《本草纲目》说人肉可以治疮疖。

    用,郑板桥《咏雪》这首诗结尾吧,说是诗,实际是凌迟纪录片: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总不见。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