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排行榜
首页
阅读记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L
M
S
上一页  ←  章节目录  →   下一页
第16章 不速之客(第2/3页)
    内外蒙古一带的水土流失状况不容乐观;然后到未名湖畔的荷花开了,再到前几天一场暴雨把前门淹到脚脖反应出排水系统的纰漏,兜了好大一个圈子。

    张汉卿从来都是个健谈的人,在企业中多年的历练使他知识面大增,再说他的百年阅历也不是白来,至少给蔡锷的印象是知识渊博、想法自成一体。不过老讲这些没营养的话,总会感觉到累不是?

    蔡锷一双虎目稍翻了翻,他不想再拐弯抹角了。眼前这个少年,少不更事、淳朴敦厚(如果张汉卿知道这位牛人竟然在心里这样评价他,会不会喷血?),可能真的只是张作霖与袁世凯的交易筹码?他装作无心,随意问道:“汉卿此来,雨亭兄不知有何交待?你蔡叔叔虽然位卑言浅,但来京时间长了,总还有些人脉,需要叔叔帮助的地方,汉卿可不要见外啊?”

    终于言归正传了,张汉卿心里暗鄙了一把,还扭扭捏捏不好意思,不就是问我老爸真实意思吗!他忍不住想恶作剧一把,信口说道:“临来家父曾有秘嘱,让小侄转告世叔,将来在京中京外一切大小故事,奉天皆以世叔马首是瞻。”

    轮到蔡将军吃惊了----难道张作霖能够未卜先知,知道自己的心意?可是自己知道,突然来访,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听说关外强人张作霖的长子在彼,便想探探口风,听一听关外风情,如果能够从那位年轻的少将军嘴里得出点什么那是再好不过了。知子莫若父,同样知父莫若子。在他想来,那位年仅15岁的年轻人怕是没有什么心机吧?毕竟年龄在那呢,再说有心算无心呢。

    蔡锷很谨慎,要不然他之名气与威望,被当世枭雄袁世凯硬生生从云南都督任上调来身边。能够在这卧虎藏龙之地一呆数年,不但没有性命之虞,而且还逐渐加官进爵----不管是明升或暗降,不是没两把刷子的。

    当然也想过是不是在来此之前,张作霖对这个儿子有所交待,故意如此说来着?但是自己在云南还算得上有名,可是在京师数年,就算铁杵也会生锈,以张作霖这等新晋权贵,也不至于把他也算计在内吧?

    事实的确如此,但是可惜对方是张汉卿。

    辛亥革命成功后,云南省最大的功臣蔡锷深得众孚。虽然蔡是其袁世凯定都北京的支持者,二次革命时也多次为袁辩护,但他的目的是本着维护统一,而不是独裁,这让位居中枢的袁世凯大感不安。

    1913年10月,蔡锷喉病复发,袁世凯趁机以“准给病假三月,召来京调养”为名将他调到北京,开始被软禁。但是鉴于他的巨大威望,袁世凯又不敢有其它动作。后来接受其谋士杨度的建议,封蔡锷为“昭威将军”,担任一些有名无实的职务,加以笼络。虽然“昭威将军”是民国上将军之首的封号,实际上却是剥夺了他的军权,并进行严密的监视。

    当然老袁还是怜才的。袁世凯对蔡锷的军事才能很是赏识,每天都邀请他共进午餐。当时正值“剿办”白朗军时期,关于“剿办”的一切计划情报和有关文电,袁世凯也都放心地交给蔡锷审阅。蔡锷由此洞悉了北洋军的底蕴及其弱点,认定“云南一个师,足够打败北洋十个师,就军事论,胜算决不属袁”。

    可是除了军事参谋上的倚重,他这位将军在政治上的地位就低得多了,随着老袁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页  ←  章节目录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