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大臣之一,哪家没有经历这样的阵痛兄弟两个一时都是沉默。
兄弟两个坐到一个小茶几上,用了一杯茶,衮布道“我今天来告诉你,就是提醒你,在外面说话注意点。”衮布瞧着他一点不知道的样子,身体前倾,贴着他的耳朵,将有些大臣起来小心思,搞出来的灵位排位之争说了,瞧着他惊怕的面容,叮嘱道“不管将来怎么样,我们坚持礼法就是了。谁在你面前说什么,挑拨你,一定要稳住。我们家的事情,千万不能再给翻出来了。”
“知道知道”增寿擦擦脑门上的冷汗。
兄弟两个商议一番,下人来通报,少年达尔沙跟着下人进来,两个人端着长辈的身份教训一通,重点皇上提起来你了,要记得皇上的恩情。我们答应你去参加试验了。但你要凭自己的本事通过考核
谈古论今忆苦思甜的,将皇上训自己的话都拿出来,将十九阿哥对他的期许厚望表达一番,训的达尔沙面红耳赤,恨不得指天发誓剖心明志。
还别说,还真有人试图通过刺激增寿,再次挑起来皇太后的灵位排位风波,皇上生母的娘家佟佳家也牵扯进来,增寿武人性格,谁都不搭理,惹急了一脚踹出去。
他的身份高,被踹了的人也只能忍着。可是这个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皇太后的梓宫在宁寿宫停灵期满,抬到皇城朝阳门外殡宫。
朝阳门是漕粮出入的城门,京城百姓的口粮基本均来源于此,大概是以前打南方来的奇珍异宝都要从次门过的原因,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和铜钱儿,显得特实在。
春天里,长长又长长的小出殡队伍,一眼望不到头看不到天地的白,几百上千的皇子皇孙们,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们,从各地方赶来的公主们郡主们,福晋命妇们披麻戴孝,一起哀声痛苦,哭声要天地都跟着落了泪。
仿若着明媚的春天也下了雨。
四九城的百姓戴上孝服,跟着哭。
整个四九城的砖瓦缝隙里都浸透着悲伤。
有卤簿前导,庞大仪仗队和乐队,各中纸扎车马房子等等,礼仪内容众多,不必赘述。卤簿之后为丹旐,舁旐、举幡的人分为6班,每班32人,由部院官、内务府官各4人,共8人管辖。旐、幡之后为梓宫。
梓宫的抬运是关键,首先要讲究排场,但又受条件的限制。
如果用人太多,出门过桥则摆布不开,因而要预设大舆和小舆,在京城之内,大舆80人,小舆32人。由宫内到殡宫一般为6班,每班80人,这些抬棺之人,首班末班用銮仪卫校尉,以示庄重齐整;其他班次之人,要由五城之内选用的健壮青年民夫组成,发给衣服鞋帽,令其洗澡,身穿红绣团花衣服,头戴插黄翎毡帽,称为逊衣或驾衣。梓宫所过门或桥,都要祭酒,焚香钱。在殡宫大门外,预设鹰和狗,这可能与满洲人早期的习俗有关。
这礼仪和人数的多少,自然有计较。当年皇上的生母去世,大清刚进关,各项礼仪还没有大讲究起来。且国家不稳,还穷,皇上一个十岁的孩子,哪里能受得住这般繁琐的礼仪自然是没有如今的排场的。
只皇子们有了皇上的发话,按下去所有议论的声音,没人敢再闹到皇上跟前。
皇上一身孝子孝服亲自扶棺步行,皇太后的梓宫停灵到朝阳门,临时搭起来的殡宫宫殿正殿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