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排行榜
首页
阅读记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L
M
S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页
二、悠久的历史和现实的巨变(第1/3页)
    二、悠久的历史和现实的巨变

    (内容提要:《史记》对西羌即汶川一带有记载,现实的汶川、理县等地发展很快。特别是灾后重建,其变化巨大好上加好。)

    现在这里的山上载种有青草、绿树,和耐旱的仙人掌等植物。山坡上、公路边,有纪念大禹的雕像、塑像、壁画等。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禹兴于西羌”即汶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为了发展地方旅游,都争着说大禹是自己家乡的?但任何人也不可能捉刀代笔,去修改2000多年前,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当时也没有纸,那是太史公用鼠须沾着生漆,写在竹简上的!如果修改必须先用刀子刮掉,再重新写上另外的内容。我们三辆车都在大禹塑像处停下,有的还和塑像合影留念。汶川县城蓝天白云晴空一片,阳光下有炙热的感觉,只有站背阴好受一些。

    在这里我感慨的是,1978年经过时汶川县城很小,可能只几千人的规模。1996年又经过里,县城里有两条象样的街道,居民人口已经过万。这时候20年后的汶川,特别是灾后重建扩大几倍,高度30~50层的大楼有好几座,现代化的程度比山外的县城不差。去年2015年也是秋天,我跟随自驾汽车旅游的,去过茂县和黑水。那里也象汶川一样,灾后重建之后规模扩大几倍,其楼房的样式和街道的设计,也象内地的县城一样。

    稍息片刻我们三辆车朝理县行驶,从此处向更深的山里面,已经没有高速公路了。不过从山洞口、高架梁、施工现场看,通理县、马尔康的高速公路正在修建。从汶川到理县的公路叫国道317线,从汶川县城的岷江左岸,通向杂谷脑河边再沿着河前进。岷江上一座小型桥梁叫红军桥,1996年时还是钢索桥梁,现在是钢筋混凝土构造。早些年真正红军桥的时候,是竹编索、木头、木板建成的。

    上世纪50年代我上小学时,一位姓向的解放军师长来学校讲话。听向师长说建这座桥木料在汶川就地取材,而竹子是从绵阳的江油一带砍伐,经北川、茂县由红军人力扛运进来的。花费半年多时间才建成这座竹索桥,没有使用多久,即被国民党军的飞机给炸断了。岷江右岸的部分红军,有的泅水过河被冲走,有的和敌人拼了。其中一个叫刘天荣的女红军,因已经和某红军领导结婚有身孕,流落到灌县来了。解放后刘在灌县建筑公司当工人,她的后人之一曾任都江堰市委党校副校长。其中详情笔者的小说《在县委书记身边工作的日子里》、《回忆3.21干校》都有相应的记载。

    我们的三辆车进入杂谷脑河谷,沿途有不少正在施工的高架梁和山洞。有趣的是钢铁圆筒的高架,许多都架设在河道水中,这样会节约土地面积。不久的将来如果再驾驶汽车去理县,会又在高速公路上行进。杂谷脑河上有好梯级几座电站,由此形成的水库水面宽阔波光粼粼。公路经过山体松动的地方,有双向通车的隧洞或半隧洞通道。半隧洞即有顶盖,靠河一面有间隔支撑柱子,隧洞通风透光,汽车经过不用开灯。早些年汽车直接从松动的山体旁经过,让人提心吊胆惊骇不已。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成果体现在方方面面。

    从汶川到理县57公里,汽车要行走1个多小时。沿途村镇、村组路边,都有卖李子、苹果、梨子,和蔬菜等的摊点。阿坝州
    (本章未完,请翻页)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