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排行榜
首页
阅读记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L
M
S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页
想死容易入土难(第1/2页)
    “奠”字拆开来是两个点,一个“西”一个“一”一个“天”,“一个人去西天”。亡灵去西天的过程虽不像《西游记》那么曲折,过程也绝不简单。古人临终之前,需把他抬到房子正中的房间,所谓“寿终正寝”。然后用轻棉絮放在弥留者的鼻口上观察是否还有呼吸,叫“属纩”。确定真挂了不能马上下葬,要招魂,称之为“复”。过程很喜感——拿着死者衣服,一手拎着领一手拎着腰,爬房顶上向着北方喊死者名,我总觉得这画面是“占领总统府”。房顶喊三次后将衣服卷起扔给房下人,拿回正寝覆盖在死者身上冀其复活。招魂有没有成功的?有!但发生在外国,白雪公主就活了。死者家属招魂无望开始处理尸体。先为死者沐浴,沐是洗头,浴是洗身,一般用温米汤水。第二天清早换上要入棺的寿衣,叫“小殓”。穿好衣服后,像裹直挺细长的寿司用各色被子卷起来。周礼规定国君用锦衾,大夫用白缟素,士用黑布。到清朝因染色技术进步可选择的颜色多了,一二品用绛色衾,三四品黑色,五品青色,六品深青透红,七品灰色;若将这些官员集中开追悼会,就是一盒彩色铅笔。

    小殓最重要的步骤是“饭含”。饭是往死者嘴里塞米,本意是怕他路上饿着。又猜测也许奈何桥上的孟婆汤要钱,再往嘴里塞了点贝壳。应该不会放太多,这嘴巴还要塞别的东西。古人认为珠玉能保护尸体,于是也往嘴里塞。历史上最出名的饭含当然是慈禧阿姨嘴里塞的那颗特大号夜明珠。她认为自己牛逼又闪闪,可我总联想到塞在嘴里的电灯泡,还是通电的。

    小殓第二天清早进行大殓,“殓”字本意就是将尸体放进棺材。古时棺材比俄罗斯人牛多了,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发出了俄罗斯套娃“棺椁”。椁是棺材的外包装,打开一层,里面还有一层,还有一层还有一层……等级越高层数越多。

    天子的棺是这样:第一层叫“大棺”,第二层叫“属”,都是梓木,合称“梓宫”。这词解决了哲学终极问题——从哪来到哪去。从子宫来,到梓宫去。第三层称“乞”,用椴木,四五层用皮革,最外面的椁用松木。档次很高,但不算嚣张,第一嚣张的用水晶。

    尸体装好后要停放一段时间,过程叫“殡”。灵柩停放在中堂之西。古代西是客位,意思是像对宾客一般对待死者,所以我怀疑“宾”和“殡”两字古代是互通的。停放时间也有明文规定:天子停七个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逾月。也有例外,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爱他爹就不让下葬,“敬爱的领导永远活在我们家中”,拖了三年。更猛的是周桓王,足足停了九年。原因是王室衰微根本没钱,跟诸侯借了九年钱才让他挥手告别,这应该是分期付款按揭购房最早的案例。

    接着是守灵。棺材应该有实用性,半夜没事守灵人可以在棺材上打麻将,人少斗地主,再不济下象棋,一个人就用扑克算命,多好的桌游道具啊!

    殡期过后准备下葬,叫迁柩。权贵的灵柩则在下葬前一天行“赠谥之礼”,临终总结加谥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盖棺定论”。

    高潮到了,出殡!启殡之前要对着灵柩祭奠,最有趣是朗读,对着棺材念葬品清单:轻轻地你走了,正如你轻轻地来,你挥一挥衣袖,带走中华和茅台……念完正式开始出
    (本章未完,请翻页)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