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排行榜
首页
阅读记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L
M
S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当摄影术进入中国
    1837年,法国画家达盖尔成功发明银版摄影术,“达盖尔的旗帜”开始在法兰西上空飘扬,大概飘扬了1024×2天后,1843年法国海关官员埃迪尔带着一台相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从此,中国人的影像被记录下来,“贵在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埃迪尔来中国是因为《南京条约》的签署。条约的中方签署人是杭州将军耆英。耆英是个大明星,洋人最爱找他签名。除了《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中瑞广州条约》都他签的。签名加合影,追星才够完美,埃迪尔随即给他拍张照片,一声“咔嚓”,耆英成为中国拍照第一人。当年拍照用的是“达盖尔银版照相术”,“咔嚓”一声是我乱说,不可能这么迅速。银版照相术是用镀银的铜板放在碘溶液箱,生成碘化银底片。在自然光线下碘化银依照光线强弱形成浓度不同的金属潜影,再放进盐水定影。拍摄时间需要三十分钟左右,所以耆英要在太阳下一动不动半个小时晒得皮开肉绽才能完事。这照片拍得有点辛苦,但还算不错。此前法国尼埃普斯照相法更加凶猛,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时长。白脸曹孟德拍完一脸漆黑彻底碳化,害得王朝马汉跟错老大。

    直到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才缩短到了一秒,但还是需要在阳光下拍摄,并且是光线充足的晴天,从1863年3月7号《上海新报》的森泰照相馆广告可以得到证实:“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十点到三点的工作时间,是为了得到稳定充足的光源。最佳的拍摄地点是没有阴影的楼顶。一伙人忙活得跟《无间道》剧组似的。

    室内拍摄要等到1882年,这一年上海创办中国第一家电厂。1887年镁粉闪光灯出现。从此摄影充满了童趣,“砰”一道闪光一声巨响一团白烟,爆米花似的。

    1863年的森泰照相馆广告结尾说“价钱甚为公道”,具体收费没有刊登。根据十年前,也就是1854年美国人韦斯特在香港开设的影楼广告推断,大概三美元左右。韦斯特影楼的收费是每人三美元,这个价格确实不低。据《香港蓝皮书》,当时香港普通工人的年薪为12英镑10先令,金本位一磅相当于7.32克黄金,一美元是1.5克。一张照片约等于半月工资,玩12连拍的后果是半年吃不上饭,24连拍一年吃不上饭。那就不用拍照了,饿都饿成照片了。

    进入19世纪70年代,照相馆已经在内陆开花。费用降低,达官贵人的专利享受开始在中产阶级流行起来。竞争也开始了,主要体现在布景和装潢。1895年上海耀华照相馆甚至有“新到狮子、虎、豹、大鹿、大洋狗等兽,以佐照像之用”。一般影楼的做法是西洋家具西洋服饰西洋玩具,布景堆积无数器物,以至于拍出的照片道具成山,喧宾夺主找不到主角,需要高倍显微镜查找再红笔画圈。

    摄影术进入中国后,PS就诞生了。清末最流行将自己的两张底片或用二次遮挡曝光法合成为一张,画面上两个我,叫“二我图”。鲁迅说还有升级的创意:一个自己打扮成大老爷,另一个自己打扮成奴仆向大老爷下跪,名曰“求人不如求己图”,全国流行。此法甚至漂洋到了东洋,据说东尼大木按此创意PS拿出去显摆:“看,跟周董的合影!”

    摄影术进人中国后,狗仔队也诞生了。1909年慈禧奉安大典,就是下葬。十月初一中午,菩陀峪大典现场百官列队,气氛隆重,突然出现四个诡异的小子拎大箱子横冲直撞。按住一审,是天津福升照相馆老板尹绍耕和他弟弟,来偷拍的。死人也有肖像权,“随手拍解救死老太太”直接后果是狗仔队成员每人十年有期徒刑。

    清王室跟摄影有道不清的恩怨。老太太下葬第二年,汪精卫在北京组装炸弹暗杀溥仪他爸摄政王载沣,就是开“守真照相馆”做掩护。所以选择开照相馆,一是化学药剂可以掩盖炸药气味,二是冲洗暗房没人打扰可以静心鼓捣炸弹,三是这小子精通摄影。炸弹装得稀里糊涂(也不能怪他,两个王才是炸弹,“汪”是三个王,自然炸不成),但照相馆却出了名,出名到专案警察都听说过:“哦,那个嘴里喊茄子的!”

    百年中国,关于摄影的故事太多太多,说个小故事。中国照相馆爱用“兴华”,几乎每个城镇都有一个“兴华照相馆”。为什么?这是向大师致敬……冠希原名叫兴华。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