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排行榜
首页
阅读记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L
M
S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避讳有讲究
    上网突然满屏*********料,以为是七点半的《天气预报》播报北方降雪,想想明白了,这是避讳。上古时代的文盲们认为名字是身体的一部分,弗洛伊德分析:原始人认为名字有一种神秘力量,被别人知道后力量会被分走。这就是避讳心理的产生。到文明时代则演变成对祖宗、神灵以及权威不受侵犯的尊重。避讳大概起源于周,战国开始发展,秦汉时代形成制度,至唐、宋和清不断完善。总结为一句话,许三多很不爽的一句话,就是:不许看不许听不许说。

    《说文解字》曰:“讳,忌也。”对帝王或尊长不能直呼其名,遇帝王尊长之名,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搁现代就是晚宴上不能“撞衫”。不小心撞上怎么办?秦朝规定:“敢有有弗更,赀二甲。”罚款两套甲胄。《唐律》规定:“犯讳者徒刑三年。”到清朝严重到砍脑袋。真砍,若英文i犯忌,就变成l了。

    帝王或圣贤的名字叫公讳,不管是官名、地名、人名……遇见它必须改。唐朝为避李世民讳,将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称“户部”。杭州旧名“虎林”,为避李渊祖父李虎的讳改成了“武林”。宋朝宰相文彦博最悲催,本姓“敬”,因政权交替不停改姓,开始时,避后晋石敬瑭的“敬”(石敬瑭下令让敬姓离婚,拆成“苟”“文”二姓)改姓“文”,到后汉改回姓“敬”,入宋,赵匡胤的祖父叫赵敬,又改姓“文”,钟摆似的在两姓间疯狂奔跑很不淑女很不“文敬”。

    除了皇上,圣人的名讳也要避。从雍正到民国,姓丘的要改成“邱”,胤稹说你们不配用孔圣名字做姓,改!可怜丘家人挂了两百年的假耳朵,重力不平衡,脑袋都是歪着的,很可爱的样子。更搞笑的是在中国极为少见的音译名避讳:广东有小子叫洪火秀,后来信了上帝,为避神讳将名字改成了洪秀全——因为书里面上帝的名字是:爷火华。

    避讳中“家讳”规定,父祖之名子孙绝不能用不能说不能写。司马迁《史记》里只要有“谈”都写成“同”,就是避父讳。苏东坡祖父名序,凡遇“序”字都改用“叙”。也有例外,王羲之儿子分别叫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就没避讳。胡适认为“之”是虚词可以不避,陈寅恪说琅琊王氏所以不避是因为他们都信奉五斗米教,这个教派是用“之”来做暗号……

    这个“之”是暗号也是徽章。他们社团交“五斗米”就能满墙画“之”。佐罗交了三斗,所以只能山寨画“Z”。

    史学大家陈垣在《史讳举例》中说:“避讳常用之法有三:曰改字,曰缺笔,曰空字。”改字:用同义或同音字代替本字。晋朝避司马师的讳最麻烦。“师”这个字意思太多,军队、长官、先生、都邑……它全兼职干,所以改字也特多,晋朝用帅、兵、军、众、宰、傅、司、官……来做它马甲,流窜犯似的一堆假名,一堆马甲,个个都是它,个个都不是它。二是缺笔,用本来的字写,但缺笔画以示尊重。李世民的世就被写成过“卅”,这“卅”字瞅着活像一捆稻草,世民直线沦落成草民。避讳不光中国有,日本明治时代也这么干,几个皇上的名字都缺笔。好在没有皇上名字叫“个”,不然干掉最后一笔,由皇上直线沦落成太监。

    三是空字,将本字空而不写,或者写“某”字,或直接就写“讳”字。《史记》记载立汉景帝当太子写的就是“子某最长,纯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许慎写《说文解字》,“秀”字不解释,只留“上讳”二字。这还不错,最怕是用空格。宋武帝刘裕常年被人写成刘口,他若叫刘裕水,就得写成刘口水。若用此法写完中国皇帝名字,那么页面全是口口口,整个洁本《金瓶梅》了。

    当然这是扯蛋。除了开国君主的名字终朝不许触犯外,本朝君主七世以内须避讳,七世以上可不避,只有宋规定七世以上的君主名仍须避讳。

    避讳只是本朝,朝代更替后前朝的避讳规矩全部滚蛋。所以*******这种恶劣天气,不会太久。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