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排行榜
首页
阅读记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L
M
S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名片,明明白白地骗
    话说啊,有个安全套推销员递过来张名片,阿拉看了半天扑哧笑了,此人名叫“宋京子”。我说叫宋骗子才合适吧?他就呲牙笑,无耻嘴脸像极了拿名片骗吃喝的刘邦。古今一般同!名片,明明白白地骗:话说啊,刘邦他老丈人吕公办酒宴,来宾是要有贺礼的。刘邦一分钱没带,在名片上写贺礼一万。用白条子混了一顿饭,还打包了一只野鸡回家当媳妇用,就是吕雉。

    刘邦的名片,当时叫“谒”,到汉末改叫“刺”。材质是木竹板,上面写姓名职位。关于名片上的字迹,有说刻字上去,实际应该是毛笔写的。“怀刺漫灭”的故事可以证明是写上去的:三国时期的属丝重金属摇滚歌手,“击鼓骂曹”的祢衡当年山炮进城时,怀里就揣了一根名刺,没几天字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衣服把墨迹蹭掉了(也可能是小秘书删掉的),刻上去的不可能。

    古代名片的尺寸很大,所以大,是因为手写的原因,蝇头小字已经是字体的极限,再小没人能写,也没人能看了。所以出土的汉朝“谒”汉尺长达一尺,宽四寸,厚一寸五。因年代久远,这种细长条板子通体黝黑,这让我不由得感慨汉王朝的伟大,2000年前就有iPhone10了。此后,古名片尺寸吃了伟哥一样越变越大,汉朝是iPhone10,到清末加长加宽直追iPad10了。

    史上最大名片出自晚清,李鸿章访美时给赖格将军一张自己的大名片。赖格以为李鸿章想压他一头盖住他,回家特制一张比李鸿章大的名片回盖。李鸿章大怒,叫人再制两尺宽、六尺长特大名片,再次回盖。这个六尺长的名片可以做被面,于是彻底盖住赖格。若是折叠名片,把边儿缝上就是睡袋,还可以闷死赖格。大清国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次。

    纸张出现后迅速淘汰了竹木质名片。但也有反潮流复古名片。清朝署理抚远大将军事务统领满洲蒙古绿骑总督川陕军务赏双眼花翎加太保衔一等公年羹尧先生,名片就回归为一块大木板,锯得整整齐齐,刨得千干净净,再把上面那段长长的头衔刻成泥金大字,刷红漆,拜访时就扛着它。这名片不错,年羹尧,活着煮“羹”烧“肴”不愁柴火,死后往地里一插就是墓碑。

    一般还是用纸,上写姓名职务。但清朝亲王的名片又与众不同,不写名字只写个“王”。门童一看名片上“王”字,知道是亲王到了,疾驰入门高声通报。我的小表弟袁弘是个演员,曾演过康熙13子、和硕怡亲王胤祥。他跟我说有场戏就这样拍的:13爷去访客,门童见名帖上额写了个“王”字,以为来了老虎,定睛细看,乃声名显赫世袭罔替铁帽子王13爷呀,疾驰入门高声通报。因先有老虎印象,又情绪激动声音发颤13两字粘在了一起,于是喊成了“虎B来啦!”我听完乐了,觉得门童这个演员很用心,他对13爷人物性格总结得很到位,递交名片的程序也对。

    古名片使用稍与现代不同,不是见面互相投递,需先给门童,门童再进院里给主人。一是为显示身份,二是防止陌生人骚扰。这做法衍生出了一个词,叫“名纸毛生”。门童一般势利眼,见贫寒来访时白眼翻到眉毛上面,撇嘴,胡子眼眉挤一块装四个眉毛陆小凤,就是不肯把名片往里送。《唐诗纪事》说过这类事:“无钱乞与韩知客,名纸毛生不肯通。”时间太久,名片纸面弄起毛了,看门的还不往院里递……废话,毛片谁特么不留下。拜访者也有应对策略,一般在名片上写“恭速”两个小字,意思是急事,耽误了你负责。一般没用,除了门童内急。古名片又大又宽,一张就够恭速……

    这是贫寒拜访带名片的遭遇,没名片的赤贫要拜访怎么办?无产者无畏,这群人会不管不顾冲进门房找别人名片,将名片原主人的姓名圈去,在底下写自己名儿。真有这类事,甚至成了规矩,叫“拾片留言”。这很好玩,作为一枚赤贫嘴者,我若去拜访肯定这么干。如果碰巧见仇人的名片,那么我先给他名字画个黑框,左边写“永垂不朽”,右边写“永垂不举”。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