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排行榜
首页
阅读记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L
M
S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竹简的故事
    情况是这样:龙亭侯蔡伦很讨厌“竹”字,它拆开来是“个个”。“个”上面是“人”,下面一竖当然是器官,很伟岸,老蔡没有的器官。蔡先生越看越讽刺,一怒之下发明了纸。纸发明前,中国文字是写在竹上的,所以那个时代“满腹经纶”的不是知识分子,是熊猫阿宝。当然这句话是扯蛋,阿宝吃的是竹笋。做竹简要选用生长期三年、枝干挺直纹理细致的成竹。步骤如下:将竹子破成等宽竹片后打磨掉竹子毛茬,平滑后将竹片放进加有野花椒的锅里煮,这一步是为防蛀。取出冷却后将竹子架在火上烘烤,这是为防腐。烘烤过程中竹子颜色由青色变黄,即“杀青”一词由来(也有一说竹子表皮油滑写不上字,刮去表面青皮叫“杀青”)。杀青时,竹子不停冒水仿佛人在出汗,这就是留取丹心的“汗青”。一般汗青指的是史籍,但我认为烧烤摊上的烤辣椒也可以叫“汗青”,这么叫,显得有文化。

    如此之后一根合格的竹简便诞生了。单支竹条叫“简”,排好后用绳子连接起来叫“册”,圈起来叫“卷”,数卷内容合成一个单位叫“篇”,把篇摞在一起叫“束”。微缩来看,有点像麻将牌里的筒子。

    连接的材质一般用割成条状的熟牛皮,叫“韦”。为使韦在简策上编连得牢固不打滑,在竹简右侧刻个三角形小口,用韦将竹条一根根捆紧。必须紧,绑不紧掉出去几根,简册就成斑马线了。再开线,就是快板。两边都开线崩开成一根根竹签,那就算了,给算卦先生当道具吧。所以绷韦编要用力,最好两人合作。话说象牙山刘能和赵四合作编简,刘磕巴喊“勒、勒……”赵四就使劲!刘磕巴一声惨叫:“勒、手、啦!”

    如你常见的一样,简册一般用两根韦捆绑两端即可,这叫“二道编”。几道编,指的是用几根韦将简策连起来。另有三道编和五道编,原因是古代简的长度不一。

    根据出土的竹简得知其长度大概分三个制式。最长是居延出土的六十七厘米诏书目录简,合汉尺三尺,这类竹简一般写法律和国史。第二个长度代表是银雀山汉墓《孙膑兵法》简,长一尺二寸,这类写经典著作。最短的八寸,写奏记短文。竹简一般不太宽,常规在一厘米左右,正好写一行字,这类简称之为“札”;也有两厘米的,这个宽度能写两行字,所以就叫“两行”;更宽的六厘米,实际已经是长条板子了,这类叫“牍”,当然我把它叫成iPhone10,显得很有科技感。最奇怪一种简叫“觚”,它是个多棱型木棍,最多七棱,每个棱面都能写字。

    成型的竹简就这样。成排的“策”开头的两根简叫“赘简”,正面不写字,在背面写。第一根背面写篇名,第二根背面写书名。正式文字从第三根开始由右到左写完后,以最左侧一根做轴向右卷起成为一个卷轴。这个设计很巧妙,两根赘简因为在背面写字,成卷后正好压住变成正面,也就成了书的封面。书是精神食粮,这两根竹简就是精神筷子,方便你挑拣食用。

    书写的随意性很大,先编后写或先写后编这两种情况在文物中并现。先写后编的,一般没考虑韦绳,字会被遮住。居延简的“永元器物簿”即如此。先编后写比较漂亮,写到编绳就跳过去。绳子烂掉后那地方就显出一道白,瞅着像日光浴后留下的bra带痕迹,挺性感。

    迄今为止没有发现用刀雕字的竹简。造成这个错误的印象是因为现代竹简工艺品。从发现最早的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来看,当时的竹简就是用墨书写的。用墨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修改,写错字的话,用平板刀刮下去重来。当然也有不改的,话说陆游写《钗头凤》就是因此之故,连错三次连刮三次,大怒,愤然写下“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错特么就错!”

    说到错,网页无法显示叫“404NotFound”错误。404这个数字很神奇,公元404年,显示文化的竹简也无法显示了。东晋权臣桓玄在这一年下令以纸代简:“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竹简从此退出中国文化舞台,转战日本,跟海苔合伙裹寿司去了。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