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排行榜
首页
阅读记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L
M
S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西洋镜在中国
    舜帝、舜帝他爹、项羽、白居易、韩愈、李煜、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祝枝山、王阳明、张居正、纪晓岚、康熙、雍正、嘉庆、道光,直到溥仪……这些人应该都是近视眼。诗作和文献里可以找到证据,但不能定谳。唯一能钉死的近视眼古人,是梁山伯。这位大哥活着时三年分不清男女,死后化蝶还是近视,有词为证:“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另据可靠的官方资料,我国近视眼最严重时期,是南北朝,花木兰同志为这项伟大工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眼镜的古人十分痛苦,辨别事物基本靠闻。清初“燕台七子”的药园先生丁澎,某次朋友拜访时见他趴在桌上,以为在睡觉没敢打扰。又观察,发现药园先生的脑袋不问断地上下动。娘啊,他在趴着闻书。

    药园先生的画像我见过,很有近视特色——眼睛眯得加菲猫一样。这位大哥的鼻子很平,并且红彤彤,应该是上下嗅书磨成的,据说他的偶像是爱撒谎的比诺曹。关于他还有个段子:药园先生出门访客,本想在腋下喷点香水,因为近视拿错了瓶子,结果弄了一腋窝发胶。扎!于是举着一天的胳膊,仿佛劲霸男装的商标。

    这是演绎了。药园先生只是不爱戴眼镜而已,他生活的时代是有眼镜的。

    眼镜在13世纪末已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了,大概在元末由西域或南洋进入中国。在明朝,已经不算新鲜事物。眼镜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是al-unwainat和ainak。中国人音译成“叆魂”,本意是云遮日,形容眼睛前面有一层雾气(镜片)遮罩,很形象。发音是“爱戴”,更形象。

    自此之后,中国文人结束了视力残疾只能硬挺的局面。明以前的近视眼真的很痛苦,因为根本没有治疗手段,历史上唯一一次近视治疗成功的案例,是太上老君把一个猴子烧成火眼金睛。这是唯一一次,难度太高不可复制。

    所以古代近视眼只能闹心,白居易曾写诗抱怨:“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这种视力让白大哥很痛苦,更痛苦是他家电视。白大哥看什么台都是满屏雪花,于是使劲拍,最后电视坏了,屏幕只显示一条黑线,跟他的姓“白”字一模一样。真的很像,“白”字左上那一撇,就是根天线嘛。

    白大哥把天线收起来,说:“日!”好了,老白把天线收起来,我的跑题也要收一收。

    眼镜在整个明朝都依赖进口,价格奇贵无比。明末孙承泽说:“惟一镜之贵,价准匹马。”一副眼镜可以换两台宝马。到清朝眼镜的价格就降下来了。叶梦珠在《阅世编》说:“顺治后其价渐贱,每副值银不过五六钱。”原因是“苏、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贩卖,人人可得”。中国山寨精神威猛啊!

    大概在乾隆年间中国开始大面积山寨。镜框一般黑漆木框,有系结的丝带,若想高级可用玳瑁壳来做,玳瑁就是王八。这种东西对在眼睛上,很适合农业专家用来观察绿豆。当时的镜片由水晶磨制。这种镜片戴上去看东西很有趣,光线透过水晶时,会出现双重折射从而产生重影,所以瞅女的是Twins,男的是海尔兄弟。

    镜片的磨制很费工,先用三根精钢丝绞成线索,绑在一个弓形的柔韧竹子上作弓弦。把弦的一端解开使其围绕水晶,把这块水晶放在两个旋轴中间,锯。下放小水槽,锯下的水晶粉末掉进水槽。再用它濡湿弦,水里的水晶末同时可以给镜片磨光。流程拗口到头晕,这工艺做出的镜片戴上去更头晕。这货不是眼镜,是燕京瓶底。

    我所诋毁的是民间山寨作坊,中国有牛13的眼镜,产地是内务府,高级死了。举例如下:雍正皇帝的眼镜不但精美,而且功效各不同,记有上车戴的眼镜、安铜钩水晶镜、安别簪水晶眼镜、牛角钩茶晶眼镜、牛角簪水晶眼镜、玳瑁圈茶眼镜……四阿哥大约有三十多副眼镜分布于紫禁城各处,随用随取,所以四阿哥正确叫法应是:四眼阿哥。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